- 作 者 諸暨市文明辦主任 俞 露
近年來,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婚喪嫁娶中大操大辦、奢靡浪費、相互攀比、盲目跟風的現象日趨嚴重。特別是我們諸暨人好面子、講排場,有時為了“人爭一口氣”,寧愿事后“勒緊褲腰過日子”。這儼然已成為百姓群眾的痛點、鄉風文明的堵點,移風易俗刻不容緩、迫在眉睫。
一直以來,溪北村存在一種現象:辦紅白事,小工自發上門幫忙,人數遠遠超過實際需要,主人要承擔小工紅包、禮品等花銷,不堪重負。去年3月份,溪北村兩委會在走訪、聽取群眾意見后,建立了由老黨員、老年協會成員、各臺門牽頭人等11人組成的紅白理事會,制定了紅白理事會工作制度,規定小工人數由小工負責人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邀請,小工回禮不發紅包,回禮不超200元;喜事菜譜不超800元/桌,白事菜譜不超600元/桌,瓶裝酒、飲料不超100元,盡量用土燒酒等。這一做法在“文明諸暨”微信上報道后,閱讀量過萬,評論留言一片叫好,網友紛紛點贊,希望能在全市范圍內大 力推廣。

去年5月中旬,我們確定了第一批13個試點村。5月底,草塔鎮上下文村的第一場酒席上,村支部書記楊七明當場宣布了《村紅白理事會工作制度》:喜酒菜譜每桌不超800元,白事菜譜每桌不超600元;香煙每包不超20元,未成年人不發紅包;每場紅白喜事鞭炮燃放不超過5箱,燃放后立即派人回收;新發生人情原則上在500-800元,人情往來時不再分發香煙……為消除當事人思想顧慮,楊書記還幫助事主分發20元以下的宴席香煙,讓事主既體面又節省。試點村先行不僅得到了本村村民的一致贊同,而且在周邊行政村掀起了巨大波瀾,各村紛紛去學習取經。

“崇尚文明、節儉辦酒、移風易俗”倡議書
從第一批13個試點村,到第二批26個試點村,再到第三批112個試點村、第四批380個村,我們結合實際,按照“一村一策,個性化立規”的要求,逐步擴面,推行規章,紅白事操辦的標準大幅度下降,平均每場節支約5萬余元,基本上無“破例違規”。同時,市級層面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專題調研,研究制定《移風易俗推進工作實施方案》,實行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紅白喜事報備制度,大力開展“移風易俗 我承諾?我踐行 百萬市民網上簽名”等活動,在婚姻登記處發放倡議書,組織書畫名家為移風易俗新人創作書畫作品,通過活動引領、作品熏陶、村書記現身說法等形式,全方位、多角度宣傳移風易俗典型經驗,整體化推進移風易俗工作。截至2018年11月上旬,全市503個行政村全覆蓋,工作推進的速度和成效均超出預期。《移風易俗諸暨模式》項目被評為第七屆“浙江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”。

回顧諸暨市移風易俗工作的整個推進進程,我們主要把握了這么幾點:
一是因勢利導,順勢而為。做好群眾工作, 群眾基礎是關鍵。移風易俗工作與每家每戶息息相關,市里倡導、鎮級引導、村干部上門做工作,讓群眾有臺階、能體面地節省,解決了群眾最關心、最直接、最現實的利益問題,減輕了群眾負擔。群眾有了獲得感、幸福感,我們工作就有了支持度。
二是集思廣益,群策群力。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。在工作的推進過程中,我們充分聽取群眾意見、吸收群眾智慧,調動群眾積極性,很多難題就能迎刃而解。比如婚慶如何節省,村干部提出來讓鄉鎮(街道)領導當證婚人;帶頭移風易俗的新人怎么鼓勵,群眾提出來用書畫作品贈送等,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

三是因村制宜,村級自治。制度只有接地氣、合實際,才能被群眾接受,受群眾認可。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、風俗習慣也不同,正所謂“十里不同風,百里不同俗”。比如嶺北鎮的白事“挑日子”,店口鎮的老人“灑酒紅包”,楓橋鎮的喜酒連辦三天,同山鎮吉水坑村“過小年”習俗。所以,我們堅持一村一策,不搞一刀切,在廣泛聽取民意、充分考量民情的基礎上制定紅白喜事規章制度,確保“本土配方”有效管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