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次擔任主祭人,孔子第76世嫡長孫孔令立: 立心力行弘揚南孔
9月28日,是孔子誕辰2571周年紀念日,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廟里,舉行了一場特殊的祭孔儀式。
這是自2004年衢州南宗孔廟恢復祭孔以來,現場參加祭祀人數最少的一年。出于疫情防控的考慮,現場參加祭祀典禮的人減少到了數十人,但線上的“云祭祀”平臺,累計有10多萬人次點擊。
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祭典上,孔令立緩步走入大成殿,恭敬地向孔子像進香——這是新一代的傳承者、孔子第76世嫡長孫首次擔任主祭人。
現代人的祭祀
上午9時,踩著祭樂的節拍,孔令立踱著方步走入大成殿的同時,線上“云祭祀”通道也打開了。
往年祭孔,衢州孔氏南宗家廟管委會會邀請來自社會各界的代表,以及國外孔子學院的學生參加。約有上千人匯聚在大成殿前的百年古樹下,觀摩祭孔典禮,共唱誦《大同頌》。“由于疫情原因,今年的祭孔典禮僅保留了進香、獻五谷、鞠躬、合唱《大同頌》4個主要流程。”孔令立說。

佾臺上,孔令立和禮生唱《大同頌》
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,南宗祭孔歷史悠久。1129年,孔子第48世嫡長孫、衍圣公孔端友被宋高宗賜家衢州,其后人在衢州已經繁衍生息了將近900年。南宗祭孔也延續800余年, 2004年,在孔子第75世嫡長孫孔祥楷先生的倡議下,一度中斷的南宗祭孔儀式恢復了。
與一般理解的祭祀不同,從恢復起,南宗祭孔就倡導“當代人祭孔”,不僅穿當代人的服飾,行當代人的禮節,減少了傳統的禮儀,在祭祀主題上,還會和當下社會熱點結合。
“當代人祭孔”也包括當代人的祭祀方式,手機云祭祀正是時下流行的方式。大約40分鐘的儀式結束后,云祭孔的熱情還沒有冷卻,訪問人數持續增加,到下午,已經突破了10萬人次。
嫡長孫的使命
當渾厚的《大同頌》在大成殿響起的時候,祭孔典禮也進入了尾聲。四四方方的佾臺上,孔令立與一眾禮生合唱。在他身后10多米,一位白發老人坐在大成門下,默默注視著他,這是他的父親,已經82歲的孔子第75世嫡長孫孔祥楷先生。

兩年前,孔令立決定從寧波回到祖籍地衢州,逐步接手南孔傳承事宜,但作出這個決定并不容易。
1965年出生的孔令立跟著奶奶在寧波長大,成年后一直在寧波經商。“這對我是一次艱難的選擇。”孔令立說,家庭、事業以及親朋好友都在寧波,到衢州,意味著開始全新的生活,并接受跨界的挑戰。
考慮再三后,孔令立還是作出了選擇:“作為孔子的后人,弘揚儒學文化和孔子思想是一種使命。”
到衢州后,孔令立并沒有馬上投入工作,而是去了衢州學院充電,在3位老師的指點下,學習儒家思想、儒學經典和南孔歷史等一系列課程。今年9月初,在衢州舉辦的“推進南孔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研討會”上,孔令立發言,提出儒家文化的復興離不開“立心”的儒學精神,和“力行”的儒學實踐。“立心”和“力行”的感觸,和他這一年多的學習分不開。
現在,孔令立還是衢州市委統戰部8090理論宣講團的一員。“8090宣講團面對著廣大的知識分子,可以讓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孔子思想、了解儒家文化、了解衢州南孔。修志立心,身體力行,這是我想和大家,尤其是年輕人分享的。”孔令立說。
青少年的南孔
佾臺上,站在孔令立兩側的數位禮生,由來自衢州市尼山小學和銀河幼兒園的孩子擔任。尼山小學和南孔的淵源頗深,前身是孔氏家塾,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孔氏小學堂。今年9月1日,孔令立就參加了尼山小學的開學典禮。在校園的孔子像前,孔令立為衢州市《論語》誦讀大賽獲獎的學生頒獎并寄語尼山的學子們:“字要一個一個認,學要一年一年上;書要一頁一頁看,人要一天一天做。”
南孔一直重視在青少年中普及《論語》。和臺上嚴肅的形象相比,孔令立還有“孩子王”的一面。“因為我只要一看到朋友、熟人的孩子就盯著他們背《論語》,成了這些小孩學《論語》的頭頭。我覺得‘衢州有禮’要從娃娃抓起,讓我們的下一代成為有德、有智的文明人。”孔令立說。
衢州南孔和教育界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,孔令立和學校的互動也非常多。9月23日,衢州市實驗學校教育集團菱湖校區一年級的398名學童,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廟接受了一場開蒙儀式,并將此作為學校本學期“學儒”課程的開端。開蒙儀式,正是由孔令立主持,在帶領大家誦讀論語章句后,他手持朱砂筆,為孩童點痣破蒙。

以家廟為基地,衢州南孔有一系列向青少年普及《論語》的品牌活動。比如:在家廟“孔氏家塾”辦少兒讀經班;還有“空中《論語》課堂”;小學生背誦《論語》章句、初中生講《論語》故事、高中生搞《論語》辯論賽;儒學校園劇等等。這一系列“《論語》進校園”的活動,不僅弘揚了儒學文化,也為衢州市創城市品牌“南孔圣地·衢州有禮”打下了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基礎。
孔令立說:“我在《論語》普及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,《論語》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,我相信,《論語》這部經典會指引青少年的人生,讓他們的人生充實,有意義。”
10月9日,浙江日報6版刊登文章《首次擔任主祭人,孔子第76世嫡長孫孔令立:立心力行弘揚南孔》
